您好,欢迎访问网站!
咨询热线:400-0663-880

与清云阳光取得联系

立即免费通话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隐私将被严格保密

我国首部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将出台(中国环境)
浏览量:1410次
日期:2015-01-22    

我国首部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将出台(中国环境)
  
    记者日前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我国第一个《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制及测量方法》即将制订颁布,这也是世界上首部车内空气污染控制标准。这次制定《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制及测量方法》的重点、技术难点是车内污染物控制物质种类和限值的确定;污染物样品采集方法的确定;污染物样品分析方法的确定。本标准的技术创新点是建立国际上第一个车内污染标准,明确车内污染及其污染物的定义。 
    12月10日,北京市首例“奥拓车苯超标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二审开庭。在一审中,消费者李先生状告奥拓汽车销售商和制造商所售车内空气苯含量超标,致其妻朱女士患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病逝,索赔70余万元。一审法院认为,目前无法确定朱女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为苯中毒所致,而且国家对车内空气质量没有标准,所以驳回了他的诉求。同时,法院就此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希望尽早制订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加大对车内装饰产品的监督力度等。 
    二审的开庭,使人们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控制车内污染这一敏感的话题上。随着我国汽车产量迅猛增加,汽车车内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汽车内新材料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非金属材料和黏结剂的大量应用,也导致车内污染水平逐年提高。据中科院国家环境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分中心对2000辆车进行的为期7个月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发现92.5%的车辆都存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上海市室内装饰质量监督检验站对16种新车的检测结果显示:购买未满一年的车辆甲醛指数超标数量占总量的21%;TVOC(总体挥发性有机物)指数超标车辆占总量的18%;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室内环境检测中心于2004年对106辆车的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乙基苯、苯乙烯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甲苯是车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其中的新车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汽车车内空气污染具有以下特征:车内空间狭小,污染程度大;汽车的密闭性很强,在多数情况下门窗紧闭,不利于有害气体的扩散;在高温下,车内零部件及装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更易挥发出来;车内人口密度较大,这些因素都加重了污染。车内空气污染会导致司乘人员头晕、恶心、打喷嚏,甚至引起各种严重疾病。车窗紧闭时,大约有65%的司机驾车经常会出现头晕、困倦、咳嗽、脱发、失眠等症状,导致司机感到压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司乘人员长时间在这种污浊环境中驾驶或乘坐,极易引起不适和疾病,甚至诱发交通事故。上述事实表明:车内空气污染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车内污染物控制和测量方法的国家标准,因此上述各检测研究机构在检测时都是参考其他相关标准进行的,所用仪器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导致测试结果的差异。因此上述各机构的检测结果,虽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车内的污染状况,但却不能作为评价车内污染状况的依据。因此必须尽快制订车内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和检测方法,以使车内污染物的控制有法可依。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我国目前环境标准体系来看,没有一个环境标准能够覆盖汽车车内环境。另外,针对汽车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已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标准,但对车内空气污染却未有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标准。因此有必要尽早制订车内空气污染控制标准,以规范和引导汽车及相关产业向符合环保政策的方向发展,促进其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同时,筑起一道绿色屏障,阻止污染严重的汽车及零部件进入汽车市场。因此,制订汽车车内空气污染控制标准,是保护环境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急需,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急需,是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的急需。 
    据调查,目前欧美日等主要汽车生产国均没有汽车内空气质量的国家标准、法规,但有资料表明,国外主要汽车公司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配套部件的管理来实现的。例如:有的日本汽车生产厂就有企业内部规定,从原材料环节控制车内异味的产生,在新车定型时还有专人针对“车内味道”进行感官评判。欧盟制定了《有关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对汽车相关材料做了部分规定。德国环保机构与汽车制造公司协调制定了车内环境空气污染控制的条例,使得车内各种有害气体含量有了限制。 
    制订车内污染物浓度限值和检测方法的原则是用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规划为根据,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放在首要地位;有利于形成完整、协调的标准体系;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实施;在认真研究分析车内空气质量现状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科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作为编制标准的依据,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在保证标准先进性的基础上,使标准具有可行性。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留言(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免费预约咨询
TOP
提交成功!
我们将尽快为您安排专人回电,请保持电话畅通。
确定
注意
确定